(一)
5月10日,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开赛,迅速火爆出圈,风头甚至盖过收官季的各大欧洲联赛,成为现象级体育盛事。
线上,微博话题“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阅读量破亿,抖音话题“苏超”“苏超联赛”播放量超百亿。
线下,比赛现场座无虚席。前两轮场均观众超过8700人,超过同期中甲联赛水平;第4轮场均上座人数超过2.5万人,第6轮南京对阵苏州,观赛人数超过60300人,打破中国业余足球赛事的上座纪录。
比赛期间,出现了三个标志性事件。
一是主流媒体下场引发全国“破圈”。
端午节前,新华日报联动13个分社策划宣传,5月31日前,“苏超”搜索指数环比增长362.78%。
5月28日,“南京发布”发表文章《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直面江苏“散装”“内斗”话题,并将之升华为市民与城市的血脉共鸣,凝聚起热爱家乡的共识。文章当日阅读量超60万,评论区留言“这个标题,官方big胆了”被赞4100余次。
6月1日、2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先后转载此文,单日阅读量突破百万,推动“苏超”从江苏省内话题升级为全国热点,相关话题阅读量超28亿,创下地方群众赛事传播纪录。
斗诗、互写家书也成了固定的互动方式。“扬州发布”推出家书《致泰州》,以“不下战书,只寄家书”定调,将两城关系定义为“古运河里摇橹的兄弟”;镇江日报写信给徐州,夸赞其为“五省通衢”的硬核大哥;“南通发布”推送《CP感超强!南通泰州磕起来》,通过梅兰芳和张謇的忘年之交讲述城市互动。
二是“南哥”称号争夺。
赛前,网红博主叨叨傅对“南京与南通谁是江苏唯一‘南哥’”的讨论为“南哥”梗奠定群众基础。5月11日苏超首轮,南通队在第89分钟绝杀南京队,南通球迷现场高呼“叫南哥”,引爆“南哥”归属权热点。
随着南通队三战全胜登顶积分榜,“南哥”之称从网络热梗演变为城市荣誉象征。南通、南京的商场、地铁出现“南哥主题”应援装置,滚动播放“南哥之争”标语。
热潮之下,江苏广电在转播中增设“南哥投票”互动,单场参与率达75%,形成“线上造梗、线下打卡、回传线上”的传播闭环。
三是官方坦然自嘲。
随着常州队场上越输场外越赢,广大网友以“剃光头”为隐喻,对“常州”二字进行笔画调侃,从“吊州”“巾州”“丨州”到“丨川”,“留给常州的笔画不多了”“为常州众筹笔画”等话题登上热搜。
6月17日,“常州宣传”推出《输赢之外再看“常州梗”》,称“输了比赛却赢了流量,少了笔画却多了风骨”,坦然自嘲获得网民认可,相关话题阅读量48小时过亿,有效带动常州文旅消费。
(二)
用户的注意力资源是媒体争夺的主要目标,“苏超”的传播实践为吸引、留存、引导、转化用户提供了内容生产与传播的范本。
把握主导权引领舆论场。常州队连败后,网上出现许多负面评价,新华日报常州分社及时采写《常州“赢了”》,推出视频《常州队四场连负“一无所有”,小恐龙心碎了》,将舆论中的批评引导为关心;南通队三连胜后引来“上场的都是职业球员”质疑,新华日报南通分社及时采写《“南哥”炼成记》,将理说透,化解舆情。
UGC内容规模化生产。江苏广电等多个媒体依托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平台,鼓励球迷创作江苏城市主题内容,引发网民设计热潮;新华日报主动下场“玩梗”,面向网友征集“苏超”歌曲,设计在线投票,形成“主流媒体引领、网友C位表达”的层层声浪,实现党媒与“自媒体”的同频共振。
AI赋能内容生产与传播。江苏广电为“苏超”量身打造“4K超高清+5G网络+AI+多平台分发”的智能化制播体系,高效率、高质量生产短视频并分发至各平台;第二屏互动系统实现实时数据可视化、多视角切换、球迷投票等功能,单场互动率达75%,远超传统赛事。江苏移动推出“苏十四”AI智能助手,提供赛事信息查询、球员数据分析等服务,用户通过移动高清电视即可实现语音唤醒,日均交互量超10万次。
地域文化符号化呈现。江苏广电为13市定制方言解说版本,将足球竞技转化为城市文化展演平台;政务类账号充分结合城市元素,如“南京发布”的盐水鸭动画、“镇江文旅”的法海与香醋创意,实现“赛事内容+地域IP”的深度绑定,相关视频播放量超1500万次。
(三)
系统性变革要求媒体从单一信息传播者升级为内容生产、用户服务、资源连接、价值创造的综合体。
以“苏超”传播为例,媒体不仅报道赛事,还提供票务预订、文旅推荐、球迷互动等服务,搭建信息与资源流通平台,连接政府、企业、球迷等多方主体,成为传播生态中的核心节点。
通过热点事件盘活全媒体传播矩阵。江苏广电构建“1+N”传播体系,以江苏体育休闲频道为核心,与省内13个市融媒体中心形成传播合力,在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碎片化传播,在微信、微博等平台建立话题互动;央视频增设“苏超”专属板块全量直播,央视《东方时空》播出专题分析“苏超”的社会价值。地方事件实现有效“上宣”,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
通过功能拓展吸引用户增强活跃度。江苏广电推出“江苏超会玩”品牌IP,开发表情包、文创产品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变现;“ai荔枝”“荔枝新闻”客户端开设互动专区,通过主队徽章、比赛预测、互动抽奖等功能增强用户黏性,带动订阅量增长30%。
通过“票根经济”实现区域流量整体变现。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发起“跟着苏超游江苏”话题,播放量超10亿次,拉动13市文旅局抖音账号粉丝量平均增长40%。常州还趁势推出凭球票享全城9折、南京游客专属景区折扣等活动,带动端午假期文旅消费额大幅增长。
(四)
媒体在“苏超”传播中获得海量流量,在引导舆论、稳预期、强信心、提消费的同时,以多种经营模式实现媒体造血功能的新突破。
由政府购买服务。江苏省体育局与江苏广电签订合作协议,后者负责赛事公用信号制作与全媒体传播等服务,政府以购买服务形式支付费用,并通过赛事带动的文旅消费反哺财政,形成“政府搭台、媒体唱戏、市场买单”的闭环。
开发用户付费模式。江苏广电“ai荔枝”“荔枝新闻”客户端等媒体借鉴运营商跨界体育方案,推出付费服务,提供赛事回放、独家花絮、战术分析等内容,用户量实现较大增长。
文创精品联名售卖。交汇点新闻“苏超”频道文创团队着力打造的“非遗联名”“江苏十三画”“潮玩盲盒”等文创产品,一经推出便销售一空。常州推出的“恐龙妹妹”IP玩偶,预售阶段即售出超万份,进一步说明“手办蓝海”的经济价值,值得媒体借鉴。
总体来说,“苏超”期间的传播实战案例,展示了媒体贯通内容、传播、功能、经营、转化全链条的价值,为媒体融合转型提供了创新路径。
一是内容生产的跨界融合,打破体育与传媒、文旅、教育的边界,打造“赛事+N”内容生态;二是传播渠道的全媒融合,构建“大屏+小屏+线下”的立体化传播网络,实现流量的跨平台转化;三是商业模式的多元融合,建立“政府购买+用户付费+商业赞助”的盈利模式,提升抗风险能力;四是价值维度的深度融合,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文化认同、城市形象、产业升级等长效价值,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未来,主流媒体需要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技术运用、用户运营、资源整合等能力,全面挺进主战场,应对舆论格局新形势,担负系统性变革新使命。
推荐阅读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