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中国电视大会】 刘燕南:“后受众”时代的受众分析

导语:11月21-22日,第五届“世界电视日”中国电视大会在北京悠唐皇冠假日酒店隆重开幕。在21日下午的“ 融创新媒传播研讨会”中,中国传媒大学受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燕南以《“后受众”时代的受众分析》为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

  11月21-22日,第五届“世界电视日”中国电视大会在北京悠唐皇冠假日酒店隆重开幕。在21日下午的“ 融创新媒传播研讨会”中,中国传媒大学受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燕南以《“后受众”时代的受众分析》为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

图为:中国传媒大学受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燕南

  以下为演讲精粹:

  刘燕南从四个方面为我们分析了媒介融合的“后受众”。

  1、媒介演进的两大规律,人性化趋势:指技术的发展,是在不断模仿、复制人体的认知模式和感知模式和补救性媒介:表明人类在媒介演进中进行的理性选择,任何后续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是对以往某一媒介功能的补救或补偿。

  2、媒介融合的推动力:外源性与内生性。外源性因素:行政力量的强力推动和内生性动因:由技术创新和受众需求所主导。

  3、媒介融合的实质、目标。媒介融合的“最后一公里”不等于连接受众的“最后一公里” 媒介融合的目标,无论“四力”——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建立,还是“四全”——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新型主流媒体集团的建设,都要围绕覆盖、影响、引导和取信于受众进行,要与建构新型传受关系相关联。

  4、受众与“后受众”。后受众超越了单纯的受众或用户意味,比受众多一分丰富和时代感;比用户更具全面性和概括力。 后受众的特征:一从传播面向角度,包括大众、小众、非众三类主体;二从传受关系角度,具备由受到传的功能,是受-传者或产-消者;三从行为身份角度,由信息的传受者,变为各种服务的使用者或参与者。

  最后,刘燕南表示,媒介融合的每个层面,看到的是媒介形态、媒介功能、媒介终端的融合 再深一层面是数据的融合,再往深里走则是算法在起作用,这也正是需要我们再继续研究的问题。

【点击进入会议专题】

【责任编辑: 胥雪琪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