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范以锦: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下媒体深度融合多层次发展趋势

导语:想要实现媒体融合的历史性跨越,数字化仅是抓住了数字时代的最基本特征,数字化为媒体行业带来无限遐想的空间,而抓准技术的智能化特征,则是为媒体深度融合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作者:范以锦,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名誉院长、教授;阎如馨,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从媒体融合到媒体深度融合,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引导、激励和技术的推动。媒体融合的发展演化进程在多元化的环境下已历时有十年,其中,政策、技术、资本和市场在中国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也是理解媒体融合发展的历史、展望其未来的关键线索。对于媒体产业来说,媒体融合是一场由技术引发的自下而上的产业革命,在发展进程中需要政策发挥其重要的资源配备力量,开展自上而下的统筹管控,以实现媒体融合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

  本文回顾了2023年度媒体深度融合的相关政策条例及成功案例,探究在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下我国媒体深度融合的发展成效,从中可看到政策关注主体已形成“主流媒体: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县级媒体”分层发展闭环,以及国家力量推动着主流媒体与智能技术的相互融合,一批具有一定实力的主流媒体大平台日臻完善。

一、政策关注主体形成多层次变化

  在推动媒体深度融合中,国家层面通过政策引导、国家力量的推动,对主流媒体实施阶段性、分层次发展。从政策关注主体来看,这十年的政策发展主要呈现出多层次的变化,即从以中央媒体、省级媒体为政策关注主体,到以县级融媒体为关注主体,再到2023年聚焦市级媒体。

  在媒体融合转型的前期,中央媒体、省级媒体作为关注的重点,国家颁布的政策往这两级媒体倾斜。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此类以中央媒体和省级媒体为关注主体的政策强调基于“互联网+”的新服务模式,该阶段的“融合”为最初级、最基本的融合,政策的颁布意在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平台的融合发展,强调主流媒体需借助新技术推动重拾用户、沟通连接社会的能力,也为传统媒体实现转型升级奠定基调。

  继而国家层面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作为关注重点。2018年至2021年,政策突出强调县级融媒体的重要地位。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县级主流媒体的市场逐渐被新媒体市场吞噬,面对大量用户流失、渠道闭塞、媒体环境艰难等问题,需要及时借助互联网进行转型升级,重新承担起引导基层舆论的职责。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见》,指明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基本思路,至此县级媒体融合的步伐加快。在该阶段,政策除了提出对县级融媒体技术平台规范、建设规范、网络安全规范、运行维护规范、监测监管规范等多项要求,也有不少政策强调广播电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融合创新。这表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是以广电系统为主体展开的,县级融媒体中心需积极借助广电媒体四级办台的潜在优势,广电媒体也要在辅助升级中提高自身技术应用的能力,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媒体融合走入“深水区”。目前全国已有2585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运行,各县融媒体扎根本土,努力提升自身内容质量,建设主流舆论阵地,提升基层传播力。

  顶端与基层媒体机构实现一定转型升级后,作为中间力量的市级媒体的发展被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县一级的主流媒体主要是广播电视及其办的新媒体,对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从体制的改革到资源的整合相对比较容易。然而,市级主流媒体除了广播电视之外,许多市还办有报纸,因此其整合起来比较复杂。这几年先易后难把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关注的重点,将媒体融合的“最后一公里”打通,强化主流舆论在基层扎根。如今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机构设置、运行办法基本上比较明晰,运作走上正常化轨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到了2023年主流媒体的关注主体发生了变化,国家政策聚焦到了市级媒体。市级党媒是覆盖广泛的基层主流媒体,没有市级媒体的成功转型,难以实现中国媒体融合转型发展的最终成功,也难以健全全国意识形态、确保舆论阵地的基础稳固和战略安全。因此,媒体融合进入以市级为布局主体的阶段。2023年2月1日,中宣部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市级融媒体中心总体技术规范》《市级融媒体中心数据规范》《市级融媒体中心接口规范》《市级融媒体中心网络安全防护基本要求》《市级融媒体中心技术系统合规性评估方法》等5项技术标准规范文件。这5项政策提出了市级融媒体中心技术系统的总体框架。“接口”二字成为政策文本中的关键一词,其强调做好市级融媒体中心与省级技术平台、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接口,与外部平台间的技术接口,和对外提供的支撑技术能力开放的接口。在政策支持、顶层设计、体制改革、经营创新等一系列因素推动下,一大批处于中央、省、县媒体“夹心层”的市级融媒体中心相继挂牌,紧跟媒体融合的步伐。

二、国家力量推动媒体与智能技术融合

  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媒体积极介入智能化技术,推动主流媒体往智媒转型升级。如今随着智能化技术在媒体的广泛应用,内容生产效率大大提升,用户体验越来越良好,媒体运营水平整体提升。有些技术公司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媒体通过跨界与科技公司合作,不断推出新业务。与此同时,媒体还重视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智能化媒体人才。

  2023年3月,“扎实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媒体深度融合应顺应数字时代的发展,依托技术赋能,创新媒体产品生产,打造内容丰富、技术先进、形式多样、实用性与服务性兼备的融媒生态链,将媒体融合做实做深。数字时代、新技术与互联网的高速迭代重新塑造了媒体的底层逻辑,新闻内容与产品被包装成数据集合体,但数字时代下的媒体深度融合与传统运输流程即简单的数字化搬运不同,而是传统媒体面对数字化场域的深层次变革。媒体深度融合并非两件事物的简单“相加”,而是需要在深刻理解数字时代技术逻辑的基础上实现更加彻底的“相融”,并进一步发展从顶层设计到实体实践一体化的媒体融合新格局。因而在深度研究技术逻辑之前,需要借助国家政策的推动力量,在剖析一张张推动媒体数字化、技术性发展的政策蓝图下,统筹把握媒体与智能技术的未来发展动向与趋势。从浅尝辄止摸索试探到持续推进深度融合,可以看出国家战略朝着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其背后包含的是数字时代的底色,伴随着数字技术与互联网的深度发展,媒体融合迈向纵深发展阶段符合国家战略的基本用意与战略布局。

  2023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为更好实现新时代媒体融合升级,需要将数据思维注入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中,以信息化驱动媒体新质生产力,加快媒体实现转型升级、深度融合、重塑话语优势。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下,新闻传播实务呈现出多元新形态,如数据新闻、算法新闻、聚合新闻、集成新闻、融合新闻、沉浸式虚拟现实新闻、机器人新闻、自动化新闻、播客新闻等。在不同的分发平台的数据推动下,媒体所收集的以数据为基本形态的新闻种类繁多,大数据对信息的处理推送实现了主流价值观的各层级、全方位触达,公众接收到的新闻形式多样且有针对性,媒体能借助数字基础设施提高自身的服务性和公共性,有利于进一步搭建融媒体矩阵,实现媒体的深度融合。

  想要实现媒体融合的历史性跨越,数字化仅是抓住了数字时代的最基本特征,数字化为媒体行业带来无限遐想的空间,而抓准技术的智能化特征,则是为媒体深度融合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2023年4月28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认为在经历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人类开始进入智能互联网时代,强调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营造行业创新生态。媒体的内容分发与智能技术的结合,碰撞出算法智能推荐以及AI内容生产等先进技术。如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已贯穿新闻生产传播的各个领域,从新闻采集环节的智能语音笔、5G采访眼镜、虚拟访谈室,到新闻生产环节的AI写作机器人,AIGC新闻、互动新闻等创新新闻样式步入公众视野。新华社全新升级的集查、写、审、学于一体的新华妙笔的正式上线,人民日报AI主播任小融的正式上岗,主流媒体都在政策引领推动下积极应用智能技术提升传播效率以及融合能力。2022年11月,美国AI研究实验室OpenAI发布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ChatGPT”问世,其拥有强大的文字处理和人机交互功能,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聊天迅速完成写文案、代码、脚本等任务,2023年3月“GPT-4”的升级完成,其处理图片的超强判断能力,延续其成为新一代人工智能爆款产品的生命力。面对强大的先进智能技术,在担忧自身可替代性的同时我们不妨积极拥抱、运用它,实现媒体与智能技术的融合,这也是未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议题。2023年7月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政策文件指明了人工智能在开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数字经济新业态等方面的重要意义。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发起《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安全、治理三方面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治理中国方案。这些政策建议为媒体利用技术优势提高自身传播力提供了行动指南,为媒体与先进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

  人工智能带动了媒体行业的技术革命,刷新了媒体从业者的传统认知,定义了全新的传播范式,但在数据科技的高速变化下,虚假信息内容、版权侵权、用户隐私、数据安全等问题涌现,人们逐渐发现藏在数据背后那双隐形的手,“黑箱”的真正秘密又何时被解开?为了不让危害网络空间的问题加剧,让人工智能技术成为推动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而不是演变成伤害自身的“利器”。2023年5月23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数字中国发展报告》提到,自2022年以来我国数字安全保障体系得到不断完善。2023年9月28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关于《规范和促进数据跨境流动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该规定旨在保障国家数据安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数据依法有序自由流动。

  数字时代下,媒体的深度融合离不开政策驱动这一根本动力,推动媒体的数据化转型升级,加快实现媒体产业数字化的基本任务。随着新技术——人工智能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媒体机构要把握时代机遇和政策导向,积极拥抱“技术造福人类”这一显著优势,努力让AI更好地服务于主流价值传播。

三、扶持实力强的主流媒体构建强大技术平台

  在政策引导和国家力量推动下,媒体行业一方面着力抓好融合主体的多层次,从中央到地方基层的主流媒体都发力推动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又高度重视扶持实力强的主流媒体构建强大的技术平台,通过资金投入、项目扶持等方式加速技术平台的升级和改造,包括内容管理系统、全媒体采编发系统、大数据分析系统等,以提升内容生产、传播和运营的效率,使其处于引领地位,为别的媒体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平台支持。

  为了实现多层次的融媒目标,需从头部抓起,技术下沉,大力扶持实力强的主流媒体构建强大的自主技术平台,以助力更多基层媒体借力前行。“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提出,必须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更好地以先进适用技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塑文化生产传播方式,抢占文化创新发展的制高点。先进的政策促进了高质量内容与先进技术的融合,在以技术为核心的发展大方向上,主流媒体的融合已经从自发走向自觉。近些年来,主流媒体自主平台建设持续稳步推进,成功搭建了一系列从中央到地方不同层级的自主平台,如央视频客户端、人民日报客户端、南方+客户端、芒果TV客户端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顺应数字时代的发展,主流媒体抓准当今传播视频化、平台化趋势,致力于以技术为依托构建自身强大的技术平台。人民日报客户端“视界”上线,聚焦短视频内容生产及报社内外的视频内容整合;南方+已完成从1.0到9.6的版本更新,设立21个城市频道、近400个共建频道,同时引入各类PGC和UGC内容支援,成为广东第一权威移动发布平台。

  为了更好地承担主流价值引领工作,主流媒体积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借助先进技术实施精品化策略,推出了一系列优质产品,打造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杭州亚运会期间,央视频推出《不一young的杭州——亚运航家》《乘着大巴看中国·杭州站》等融媒体节目,结合不同平台特征,形成具有年轻化、个性化的视觉产品,将中国文化以网络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对内强化意识形态建设,对外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主流媒体在国家的顶层设计和项目扶持下,不断优化媒体内部技术研发、内容创新和传播渠道的拓展,正朝着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平台方向加速前进中。中国日报从2023年1月开始,推广、鼓励新闻工作者借助ChatGPT等工具进行内容生产,将记者从机械化的任务中解放出来,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技术赋能生产效率,同时以“双重内嵌式”模式将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与媒体体制机制改革有机结合,形成具有媒体新质生产力的生产范式。除此之外,百度AIGC应用“文心一言”推出之后,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贵州广播电视台等10多家媒体将其纳入新闻生产流程,以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媒体产品质量。

  主流媒体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以“技术”为中心出发点,实现了从“借船出海”到“建船出海”的飞跃,一步步打造自主可控的平台,借用商业平台的经营管理模式,同时结合自身专业的内容生产和技术应用,积累自己的用户数据库,做大做强媒体技术平台,从真正意义上掌握数据流量,重新将信息传播的话语权把握在自己手中,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新潮流。(参考文献略)

【责任编辑: 徐亚新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媒体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独家视频、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