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中平,系湖北省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襄阳日报党委委员、副社长,杨东系襄阳日报摄影记者;本文原标题:《县融记者连续四次入围中国新闻奖,他的秘诀是……》)
中国新闻奖是我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想入围及获奖并非易事。湖北恩施州鹤峰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杨顺丕的摄影作品,连续四次入围了中国新闻奖定评,并有一次获奖。今年,他的《“天路”越武陵》又进入获奖公示名单。
作为一名来自偏远山区的县融媒体中心摄影记者,杨顺丕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杨顺丕今年入围中国新闻奖定评的《“天路”越武陵》组图之一
能够获奖的新闻照片不仅仅要拍摄出和谐美感的画面让人有好的视觉体验,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照片传达出丰富的内涵。想要让摄影照片内涵丰富,就需要让照片内容符合当下时代发展,并与现在的社会主旋律相融合。
围绕重大主题寻找摄影切口,不仅能提升摄影题材的格局,同时也给新闻照片的价值赋能,让人通过照片更加直观地理解当下的中国。
从杨顺丕三件入围中国新闻奖的作品题目来看——第三十届的《漫步云端,踩岀脱贫致富路》,第三十一届的《再见,索道 你好,公路》,第三十二届的《主播来了,乡村振兴增添“云”动力》,这三个标题共同指向了同一个大主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是我国近年来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一主题本身就有丰富的内涵和时代价值,该主题的新闻摄影作品能够记录党和国家带领贫困人民不断努力摆脱贫穷,提升人民幸福感的伟大成就。所以,选择一个重大的主题切入至关重要,将重大主题和摄影记者能够接触到的资源相整合,融合成一个好的切口,就需要摄影记者善于观察和思考。
《漫步云端,踩岀脱贫致富路》组图之一
在日常学习中,摄影记者要多关注国家的重要决定和重大任务,当脑中有积累后,才能对一些偶然的画面更加敏感,从而更能捕捉到好的切口和画面。
对摄影记者而言,最重要的一条是必须到现场。杨顺丕在摄影过程中就展现了摄影记者的“脚力”,不怕山高路远,对那些好的选题进行锲而不舍地实地追踪。
以《再见,索道 你好,公路》获三等奖的这一组照片为例,这组照片是一组对比图,展现的是恩施交通从索道转变为公路的画面。
恩施风景虽然很美,但是过去它是一个大山区,山区里的物产非常丰富,包括水果、富硒茶叶、有机鱼等等。但是老百姓要出门行路非常艰难,把山货卖出去更难,当时交通非常不便,民众只能借索道冒着生命危险去到山的外面,所以在脱贫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修路,只有交通顺畅了,当地的贫困居民才能够走在摆脱贫困的路上。
脱贫工作的过程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的扶贫是从1986年开始的,脱贫工程分几个阶段,到2020年底全部结束。杨顺丕对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的把握并非偶然,而是进行了深入构思,持之以恒到实地观察,最终才抓住了最想要的画面。
为了拍好从索道到公路的蝶变,杨顺丕前后紧盯了7年。杨顺丕告诉笔者,他在恩施日报摄影部工作了12年,常常都在思考怎么拍扶贫的故事。恩施是山区,越是风景好的地方越是难行,越是原生态的地方越在深山老林,那里往往很贫困,而且对于一个摄影者来说,最难的是高山上的气候变化是不可控的,有时候天气预报是晴空万里,他一大清早就出门到山顶上去蹲守,结果到半山腰时暴雨来了,有时候甚至下雪了,有时突然起大雾,什么都看不见,没法拍摄。杨顺丕就只好呆在农户家里,等好天气,一呆就是几天。7年的坚守拍了数万张照片,杨顺丕的恒心和毅力难能可贵。
因此,对于摄影记者而言,能够每年持续拍摄到好的画面不是只靠运气,而是靠长期的关注和尝试,这中间必不可少的是要提升记者“脚力”,不断走入基层。
杨顺丕的作品除了呈现图片本身的美感以外,还能感受到他对图片的精巧构思。摄影记者想要作品脱颖而出,就得有独到的“眼力”,不仅要去观察世界,识别美丽的画面,还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事件的内在价值。
目前,我国消除了绝对贫困,但乡村振兴的路还很长。网红借用网络平台搞直播,刷抖音,花样百出,热热闹闹。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其中有一些很恶俗的东西,会给社会传递出一些不良的价值导向。因此,直播带货富山村的主题,除了能够展现恩施地方美、物产丰富,还能展示人民生活向好。这是当前直播带货泥沙俱下中的一股清流,能够引导人们合理拥抱直播技术,更加热爱生活,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
杨顺丕从这个角度出发,选拍了一些正面向上的网红,有的还是当地的扶贫干部,将不同场景人物直播画面集纳为组照《主播来了!乡村振兴增添“云”动力》,向人们展示恩施网红丰富的直播场景,以及村民借助直播改善生活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画面。
杨顺丕正是从乡村主播直播看到了事件的本质,看到了恩施干部带领村民致富的决心,从而拍出了有影响的画面
摄影记者虽然不用写大段文字,但不意味着可以不重视“笔力”。摄影记者在发布图片时需要给图片起标题,好的标题能够升华图片主题,给图片赋予更多意义,在摄影作品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摄影记者除了通过日常积累外,还可以借助工作中能够接触到的优质人脉资源,向擅长文字的记者学习交流,提升为图片起标题的能力。
笔者与杨顺丕交流时,杨顺丕谦虚地说他文字功夫一般,但他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拍了好的照片,不是轻易取个标题,写几句说明,往编辑那一扔,向外面媒体一投了事,而是和信得过的文字高手、优秀编辑反复琢磨推敲,优中选优,以求把照片标题取得简明而传神,争取让标题和图片相结合,呈现1+1>2的效果。
推荐阅读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