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上海媒体人是如何拥抱系统性变革的

导语:系统性变革的过程,也是逐步实现从简单资源整合,到真正协同合作、最大化优质内容传播效能的过程。

  11月3日,“拥抱变革 向新而行”上海新闻界庆祝第26个中国记者节交流会举行。沪上新闻工作者代表齐聚一堂,分享经验感悟。

  大家纷纷表示,将牢记使命,始终坚持新闻舆论工作的正确方向;向新而行,积极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为全面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全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贡献力量。

  投身系统性变革

  今年1月1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三报客户端“三端合一”,上观新闻焕新亮相,正式打响上海报业集团系统性变革的第一枪。系统性变革的过程,也是逐步实现从简单资源整合,到真正协同合作、最大化优质内容传播效能的过程。

  “融合让我们变得更强,变革让我们走得更远。”解放·上观编辑宋彦霖感慨。她在上观编辑中台工作,这是上观内容的“后厨”,也是能直观感受三报相通相融的部门。今年以来,从三报总编辑碰头会,到运营、技术等跨报社推进小组,跨单位、跨部门的合作,三大报共建共享共用、共情共鸣共振。

  三端合一后,一支支新质团队也建立起来。比如上观焕新后成立的首批工作室之一“观见”工作室,是解放日报打造“大评论”机制的创新探索,在关键时点发出主流强音,用思想穿透流量迷雾,一篇篇精品力作印证优质内容永远直抵人心。

  记者、编辑、主持人们也纷纷改革转型。文汇报记者唐闻佳成立“我不是唐亿森”融媒工作室,每周开启直播、锤炼短视频产品。面对从握笔到持镜头、从写字到讲话的赛道转型,虽然原本“熟悉的航行法则在新的海域失效了”,但在上报集团“IP星链工场”项目的赋能下,唐闻佳时不时迎接“做出爆款的狂喜”。她分享了两点启发:要勇敢地让自己“不舒服”;在少人关注时打磨作品,在喧嚣中保持输出。新民晚报记者厉苒苒转型为“厉苒苒工作室”主理人后,打破了自己的“职业天花板”,做直播、拍视频、剪片子、制海报……原本生疏的技能,如今成了她的长项。

  上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臧熹则在最近成了网红。因为在《令人心动的Offer》节目中担任导师,他的年龄、老家,甚至随身背的帆布包都被网友热烈讨论。从电视机前的新闻主播走向真人秀,不仅是臧熹的个人尝试,更是东方卫视交出的改革焕新答卷。今年,东方卫视联手互联网头部平台,共同推出了《亚洲新声》《一饭封神》《闪闪的儿科医生》等一批“小投入撬动大产出”的优质节目,新闻综合频道也迈出了全面拥抱互联网的坚实步伐,《上海早晨》《民生一网通》《新闻夜线》陆续上线“开放麦”功能。大小屏深度融合,不仅让新闻扎根人民城市,更为拓展传播场景、释放内容价值创造了空间。

  坚持“到现场”

  在系统性变革的浪潮之中,上海新闻工作者们亦始终坚守初心、保持定力。会上,不少媒体人表达了对“到现场”的执着追求。

  解放日报记者吴桐与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记者陈砚青分享了几张朝鲜平壤的街景照。不久前,她们赴朝鲜报道中国上海艺术团《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平壤的专场演出,这是一次在诸多未知中努力突破的新闻实践,而“真诚地去理解、去感受、去记录”是完成突破的钥匙。

  她们记录下剧场内朝鲜观众长达16分钟的热烈掌声,定格下朝鲜人民挥动的双手,也让人们看到演职人员台前幕后的辛苦。这些画面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内,便在全网突破3000万点击量。

  在陈砚青看来,每篇引发共鸣的报道背后,都有突破信息壁垒的等待、跨越文化隔阂的沟通、将碎片编织成叙事的匠心,其中“到现场”显得尤为重要。吴桐认为,相比这次旅程,媒体融合转型的征程上充满更多的不确定性,记者应当拿出迎难而上的魄力,勇敢迎接每次挑战。

  “到现场去,是每一位记者寻找答案的方向,”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代灵也真切认同这点。去年9月,代灵在苏州河保洁船看到,居民不停把鱼龟倒入河中放生,但同时清理不完的死鱼垃圾在腐烂。追问下去,她发现一边是制度要求规范放生活动,而另一边却无窗口受理相关业务。“上海的母亲河,亟待一场制度‘清淤’”,她点出弊病,最终推动全市推荐放生水域从3处增加到31处,苏州河死鱼打捞量下降并且平稳在正常的范畴。

  为正义发声

  追求“到现场”背后,是“内容为王”的信仰。澎湃新闻评论员沈彬分享了一件“笔杆子改变世界”的事:因为凉皮上撒的几根黄瓜丝,不少未办理生食类食品经营许可证的商家们被接连举报。关注到这一现象后,沈彬提笔写下多篇评论,直指“小过重罚”“执法资源分配不当”的问题。此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予以回应,规定简化摆盘类食品的审查内容。

  “在遇到不公平不正义时,我们必须发出声音。”沈彬说,今后还将继续一篇文章接着一篇文章写,一件事接着一件事评,推动世界变成大家喜欢的样子。

  闵行区融媒体中心宿铭珊同样相信笔有千钧之力。2021年寒潮来袭,她忧心高龄独居老人如何安全过冬。提笔记录的同时,作为政协委员的宿铭珊一次次走进职能部门摸清情况、提出专业建议。那年冬天,闵行实现高龄独居老人“底数清、情况明、有人管”。

  上海广播电视台第一财经记者葛慧点出众声喧哗时代媒体的不可替代性:发出主流、专业、负责任的声音。去年11月,她注意到国家医保局披露的追溯码重复的消息,通过深入梳理大量数据,葛慧发现,一盒药在医保系统里被重复结算了60次。她持续追问,最终揭露“一药多卖”“一码多刷”等犯罪行径。

  “我们必须追问真相。”她表示,未来要继续做“第一时间发现异常的人”“敢提出关键问题的人”“一路追问、用新闻力量去推动社会进步的人”。

【责任编辑: 苗梦佳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