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观察】广电21条:为什么要解放电视剧生产力?

导语:当大屏缺乏新鲜内容,观众会加速流向流媒体。新剧是大屏的“活水”,唯有不断档,广告资源才有“附着点”,其吸引力与商业价值才能延续。

  在中国六十余年的电视节目发展历程中,电视剧始终处于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之下。在所有电视节目类型里,电视剧的市场化程度最深,同时也是政府监管力度最强的领域。

  今年8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电视剧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业内简称“广电21条”),核心方向在于通过“减法”实现行业松绑——具体包括缩短审片时限、优化联合审查机制、探索边审边播模式等,其根本目标是进一步释放电视剧行业的生产活力,推动生产力水平提升。

  那么,政府为何选择以“做减法”的调控方式,实现行业发展“做加法”的效果?

  老百姓“无剧不欢”?缺!剧集供给仍未跟上需求

  碎片化时代,多终端并行,老百姓还爱看电视剧吗?事实上,电视剧的核心观赏价值不仅从未消解,还始终保有难以替代的独特优势,甚至在当下的市场中呈现出“需求旺盛、供给不足”的态势。

  从观众端来看,电视剧绝对是国民度最高的节目类型,妥妥的“国民级内容”,也是国内电视内容体系里的核心形态。多年来,它的“王者地位”从未动摇过,始终是老百姓最爱看的节目之一——典型如新冠疫情期间,在民众居家隔离的特殊场景下,电视剧有效承担了情感陪伴与精神慰藉功能,充分印证了其社会价值与受众粘性。

  从数据上看,2025年上半年全国电视市场中,电视剧的播出比重突破30%,收视比重更是超过39%,两项指标双双创下二十年来历史新高,足见其在观众内容消费中的重要性。不过从资源使用效率来看,当前电视剧供给仍没完全跟上市场需求,电视剧还是有点“不够看”,供需结构还存在不小的缺口。

  如何破解“剧难产”困局?改!审批制亟待提速

  从生产端看,受供需关系与资本波动影响,国产剧产量堪称“坐过山车”:2012年巅峰时通过审批发行量突破17700集,可到2024年竟不足3500集,短短12年跌幅超80%,直接从“产能过剩”滑向“产能告急”。

  一边是播出端上星频道数量基本固定,收视端观众追剧需求依旧旺盛;另一边却是生产端“掉链子”——制作能力缩水、新剧产量暴跌,电视剧市场“生产力跟不上生产关系”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颓势并非偶然,早有明确信号:2015年“一剧两星”政策正式实施,国产剧产量此后进入“连续下跌周期”,部数与集数双双逐年下降。近年来,影视业又遭遇资本寒冬,更是让本就承压的行业生产意愿出现断崖式下滑。

  2023年起投资信心稍有回暖,2024年备案公示剧集较上年多了55部、2139集,但“减量提质”政策把控依旧严格。2024年,真正拿到发行许可证的剧集仅115部、3490集,较上年大减41部、1142集,从备案公示到审批发行的过审率暴跌至19%,较2023年少了10个百分点,刷新历史新低。2025上半年获批新剧也仅51部、1603集。照此趋势,若政策不及时调整提振,电视剧市场怕是要面临更加严峻的“动能危机”。

图片

  晚黄档首轮剧告急?荒!首重剧呈“三七格局”

  上河无水下河干,生产端一收紧,播出端直接陷入“新剧荒”,上星频道晚黄档首轮剧播出量呈现逐年递减趋势:2023年该时段首轮剧播出量跌破100部;2024年进一步降至88部,创历史新低,同比降幅超过8%;2025年,得益于微短剧的补充供给,上星频道新剧播出总量有所回升,前9个月超过80部,但传统长视频新剧的实际增量仍相对有限。

  这十年来,大屏端“首重剧”结构明显倒挂,首轮剧占比持续走低,重播剧占比同步攀升。2015年时,首轮剧在上星频道晚黄档不重复部数里还能占超一半,可从2016年起就开始“跳水”——2016年不足五成,2017年跌破四成,到2023年更是连三分之一都不到,反倒是重播剧占比越来越高,观众打开电视常看到“老剧回锅”、“新剧二刷”,首重剧数量悬殊问题愈发突出。

图片

  多少频道无“新”可播?偏!新剧资源分配失衡

  当下荧屏,“迟暮感”似乎愈发凸显:重播剧成了多数上星频道的“主力军”,能分到首轮剧“蛋糕”的频道越来越少,只播老剧的平台反倒日渐增多。

  这一趋势从数据上可清晰印证:2020年起,晚黄档播出首轮剧的上星频道占比,已被只播重播剧的频道反超;到2024年,二者差距进一步拉大至“三七开”,前者占比仅32%,后者则飙升至68%。2025年前9个月,尽管格局缩窄至“四六开”,但重播剧主导荧屏的整体局面并未扭转。

  新剧供给短缺,不仅催生了资源分配的严重失衡,更让市场垄断态势进一步加剧。那么,稀缺的新剧资源究竟流向了何方?答案是,八成以上都集中在购剧实力强劲的头部平台。

  自2023年起,这一趋势尤为明显:七大平台直接包揽了87%的上星首轮剧资源:中央台八套占比16%、湖南卫视13%、东方卫视13%、江苏卫视12%、北京卫视12%、中央台一套11%、浙江卫视9%,头部平台的资源垄断格局已十分显著。

  至于二三线省级卫视?能分到的资源寥寥无几:近三年里,只有天津、安徽、广东、湖北等少数频道能参与3-8部次首轮剧播出,广西、四川、河南、山东、吉林、黑龙江等卫视,偶尔播1-2部次。资源高度集中的现状下,频道间的资源差距十分突出。

图片

  重播选剧有何门道?新!“时效性”为核心关键

  作为内容消费品,电视剧的“新鲜度”堪称核心竞争力,首轮播映权是剧集市场的“塔尖明珠”,凭借稀缺性握有特殊价值。对于重播剧而言,“锁鲜度”也是解锁剧集长尾价值的关键密码。

  上星频道对重播剧的“时效性”极为看重,剧集的“出厂日期”直接决定重播优先级——不少首轮剧刚结束首播,就被火速安排重播。CSM研究进一步印证:近几年的首轮剧已成为重播市场的“香饽饽”,尤其两年内的首轮剧最受青睐。数据显示,能荣登上星频道晚黄档复播的新剧,“黄金期”通常不超过3年,这类剧集的整体占比超50%。

  具体到今年前9个月,上星频道晚黄档播出的剧集部次中,约18%是今年新鲜出炉的首轮剧重播,近25%是2024年首轮剧重播,8%是2023年首轮剧重播;反观首播期超过3年的剧集,重播概率则大幅下滑。显然,对众多频道而言,当无新剧可播时,“趁热抢播”近期首轮剧,已成为收割热剧“剩余红利”的关键策略。

图片

  大屏“以质补量”?优!市场呼唤更多优质新剧

  市场热切期盼涌现更多优秀新剧,但受限于新剧供给不足,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以次新剧集或经典好剧弥补市场空缺。基于这样的行业现状,当首播市场深陷“量”的困局,“质”便成了破局突围的核心抓手。

  在此背景下,哪些电视剧能凭借过硬实力,实现高频次复播?

  从今年前9月数据来看,“三精”品质大剧稳坐重播市场“C位”,持续占据上星频道晚黄档主流阵地。其中,《我是刑警》《六姊妹》堪称“复播爆款”,被13家平台同步纳入重播清单;《小巷人家》热度不减,重返11家频道;经典老剧《亮剑》《人世间》也再度翻红,登陆5家荧屏收获新一波关注,展现出优质内容的长效生命力。

  央视首播剧则凭高端品质成为“重播常客”。在复播覆盖频道数超5家的剧集中,央视剧占比显著,共囊括17部。除《我是刑警》《六姊妹》这两部“复播王”外,《西北岁月》《上甘岭》《南来北往》《叛逆者》等表现同样亮眼,覆盖7至10家上星频道,进一步印证了央视首播剧的品质号召力与市场认可度。

  市场已证明“以质补量”的可行性,但行业更需思考:如何从当前的“减量提质”,迈向“求新与求质并存”的“增量提质”新阶段,持续产出更多优质新剧以满足市场需求。

图片

  结 语

  当大屏缺乏新鲜内容,观众会加速流向流媒体。新剧是大屏的“活水”,唯有不断档,广告资源才有“附着点”,其吸引力与商业价值才能延续。

  要破解电视剧生产端产能下滑、供给不足的核心困局,审批机制的优化升级堪称关键突破口——唯有通过制度革新打通生产“堵点”,才能从源头激活供给活力。

  政策作为调节行业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关键力量,既曾推动行业迎来创作繁荣,也引导行业进入“减量提质”的调整阶段。

  借政策优化、审批提速等“顶层设计”破局,推动电视剧生产力进一步释放,已是水到渠成的必然之举。

【责任编辑: 张慧静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