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青岛IP发力微短剧赛道,影视产业与微短剧优势连接

导语:介入微短剧赛道,既是对影视产业来时路的“重走”,也是在新传播语境、新消费形态下的创新。

  重走:微短剧的“人间值得”

  2025微短剧“春节档”落幕,总计3500余部微短剧在春节期间与观众见面,其中涌现了《好一个乖乖女》《以爱之名》《老千》《偷换人生之真假千金》等爆款剧。在春节档影院里“哪吒”一骑绝尘之际,微短剧在小屏、竖屏上创造了另一重风景。

  数据显示,微短剧已经成为中国影视产业中覆盖最广的品类之一:截至去年12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网民使用率为59.7%,微短剧市场规模504.4亿元,日活用户超过2亿,而平均每日观看时间90分钟左右。围绕微短剧,杭州、西安、郑州等地形成各自不同的影视业态优势。

  2月13日,青岛市微短剧产业推进工作专班第一次会议通报青岛微短剧产业发展情况,深入研究分析微短剧产业发展形势,明确目标任务,加快打造微短剧产业发展新高地。微短剧与影视产业双擎牵引,势必让“电影之都”涌现更多出圈精品。

  2021年,行业内仅有398部微短剧备案开拍;2023年,单部微短剧充值过亿,发展速度惊人;2025年,免费剧已经超过付费剧,成为微短剧的主流……以两年为周期,微短剧的飞速发展令人瞠目,同时一路伴随着各种质疑,主要集中在制作水准较低、缺乏艺术内涵、对主创无法形成口碑溢价、缺乏IP价值等领域。

  今年春节档,倪虹洁、韩童生、舒畅等影视明星进入微短剧领域,刘晓庆更是在2月出演首部微短剧,明星与微短剧的连接已然破冰。而微短剧与文旅、科幻、AIGC、文化出海等各个领域的对接还在加深。业内有言:所有以男主角为视角的爆款长剧,都值得再拍一遍微短剧。介入微短剧赛道,既是对影视产业来时路的“重走”,也是在新传播语境、新消费形态下的创新。

  进阶:产业形态飞速进化

  相较于传统影视作品从荧屏、银幕到视频平台的迁移,微短剧的产业形态跃迁可谓“飞速”。青岛微短剧企业“杠上开花”负责人锐哥介绍,当下微短剧行业已经从“野蛮生长”进阶到“精品化+垂直化”阶段,“进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内容升级,早期剧情以婆媳矛盾、霸总甜宠为主,本质是算法驱动的‘情绪快餐’,但用户审美疲劳后倒逼行业升级。现在,头部微短剧单集成本已达10万-20万元,出现《逃出大英博物馆》等现象级作品,服化道、剧本深度向传统影视靠拢。其次是题材破圈,在TOP100微短剧中,占比最高的三类分别是现实题材、奇幻悬疑和甜宠题材。《二十九》等女性题材剧豆瓣评分破8,证明优质内容能突破圈层。第三是平台政策倾斜,这两年,抖音、快手均设立亿元级基金鼓励精品剧,要求单集时长增至10分钟以上,与劣质‘小程序剧’形成区隔。”

  微短剧的进阶促使行业内迅速拥抱变化。一位资深短剧从业者从2021年入行,见证了行业的飞速发展,“2021年,一整部剧的成本才七八万元,2023年拍摄成本增长到70万元左右,当时还有《无双》这样成本不到百万、收入过亿的神作。2023年,一部微短剧的ROI(投入产出比)可以做到1.2左右,优秀的剧能达到1.6,而到了2024年下半年,大部分微短剧的ROI变成1.1。到了今年,免费剧已经超过付费剧,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尤其“红果”引领的免费看剧、中插广告、独播剧等系列打法一骑绝尘,从去年起强烈冲击了既有的网剧平台格局,颠覆了一度奉为行业圭臬的“付费追剧”逻辑。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也让行业内不断在剧本题材、制作水准和流量投放方向发力,甚至向海外市场开拓。

  古麦嘉禾在岛城影视企业中较早投入微短剧赛道。负责人于爱山表示:古麦嘉禾历经平台短剧、品牌定制剧、付费剧等多个阶段,逐渐找到了创作的思路和模式。去年2月,古麦嘉禾旗下“名侦探小宇”原创作品《那一年的春节,他们是在战斗中度过的》上线,该剧以当代女青年亲历不同年代的报国故事为主线,直击人心的视觉风格实现了爆款效应,首期播放量超过1.5亿,点赞量超900万,累计观影人次破3亿。于爱山表示:“‘那一年’后来做成一个系列作品,成功入选国家广电总局优秀网络视听作品,也是全省唯一入选的短视频类作品。这让我们获得了极高的评价,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后续,我们相继在城市文旅、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开展合作,反响热烈。”

  双擎:影视优势“导流”

  随着青岛市《扶持网络微短剧行业发展政策清单》的发布,西海岸、市北区、城阳区分别推出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以古麦嘉禾、杠上开花、蚂蚁影业等为代表的青岛公司先后进入微短剧赛道,推出“那一年”“强国少年”等不同风格的IP。

  数据显示,2024年青岛市规划备案重点网络微短剧62部,占全省的50%以上,170多部微短剧在头部平台播出,3部微短剧作品入选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剧目,占全省的75%,全市拥有微短剧制作机构800余家,微短剧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图为:藏马山成为剧组重要的布景场地。王雷 摄

  行业春风吹拂,业内人士感知最为灵敏。岛城一位制作人原本以影视剧拍摄为主业,如今已经在影视剧、微短剧之间双轨行进,将影视拍摄资源持续导入微短剧领域,“青岛拍摄微短剧的氛围非常好,像是我一早注意到藏马山的北方微短剧影视基地内部场景是免费的(目前已逐步收费),比较稀缺的医院场景、别墅场景收费也很合理,所以,我去年10月就开始在西海岸拍微短剧。”从取景角度来看,青岛拥有优质的山海场景、都市场景,缺少古装场景,“我们在《封神》剧组留下的藏马山外景找到了一部分古代场景,包括超群影视城也是古装场景比较集中的地方。”

图为:藏马山影视基地古装布景区。 王雷 摄

  另一位制片人刘雨辰在南京和青岛两地拍摄微短剧。“青岛多年来构建起影视发展的基础体系,建制比较完整。演员角度来说,青岛最基础的群演和特约演员已经比较完善。现在,一部戏男女主角片酬一万元一天,头部演员达到两三万元一天。以前,一部微短剧拍100集,现在都是40集到80集,一般都是4天到8天之间拍摄完成,后期用两周左右时间完成剪辑。从立项到上线都是一个月以内,频率和周期都很快。”

  随着产业链条的完善,微短剧的类型也逐渐多元,春节档上线的非遗武术题材《小虾米的功夫梦》、2月开机的古装剧《权倾天下》体现了青岛微短剧创作的多样化。

  文旅:微短剧“触角”外延

  去年9月,黄山旅游与麦芽传媒联手打造的大女主武侠短剧《铁拳无敌杨芊芊》正式上线。该剧将黄山的壮丽与江湖的热血深入融合,48小时内短剧播放超过5000万次,全网综合播放3.1亿次,相关话题曝光量超8亿次。

  投资仅80万元的《铁拳无敌杨芊芊》一举成为现象级作品,黄山紧接着签下了百万级大合同打造多部文旅微短剧:仅去年11月,就有《妙手神医》《茶香暖时光》《少年歌行·雪落山庄》等9部微短剧在黄山开机,《微短剧:黄山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名片、新动力》入选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地方范例。

  锐哥介绍:“‘文旅+微短剧’以城市IP打造案例,增长效果明显。比如西安《风起长安》带动大唐不夜城客流增长40%,河南‘河大卫’剧场通过《端午奇妙游》等剧集实现文化IP商业化变现,横店推出‘短剧实景拍摄套餐’,从而促成景区接待剧组同比倍增。”

  文旅与微短剧的融合,古麦嘉禾已经开始深度探索。“我们跟杭州余杭区、宁波鄞州区都有过微短剧合作,现在也跟几个城市在谈文旅剧的拍摄。对于微短剧来说,如果带着团队直接进景区,拍摄成本太高。如果能跟景区合作,黄山也好、黄果树瀑布也好,画面背景一看就有辨识度。”于爱山进一步建议打造“青岛故事IP库”,“围绕海洋文化、工业遗产、胶东民俗、乡村振兴等资源,开发《崂山传奇》《胶澳往事》《田横岛渔歌》系列微短剧,推动‘微短剧+文旅’融合。”

  随着葛云峰导演科幻短剧《天上王城》、李柳君导演AI+XR影片《星辰帝国》的出现,青岛导演在影视技术与微短剧结合之路上的探索也将不断加深。

【责任编辑: 苗梦佳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