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2024年十大ICT技术出炉!

导语:据第十五届全球移动宽带论坛(MBBF 2024)发布的最新数据,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60家运营商宣布5G-A商用。

  5G-A扩大商用规模 开启体验经营时代

  2024年是5G-A商用元年。2024年6月18日,5G-A的第一个标准版本3GPP Rel-18在上海正式宣告冻结。5G-A标准的正式确立标志着ICT产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据第十五届全球移动宽带论坛(MBBF 2024)发布的最新数据,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60家运营商宣布5G-A商用。

  在国内,北京、上海、深圳、兰州、哈尔滨等多个重点城市率先推进5G-A商用部署。这些地区通过网络速度与容量的双重提升,加之差异化的体验保障方案,为用户提供前所未有的极致服务。运营商通过5G-A网络为用户提供焕然一新的通信服务,通过场景化产商品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多元化需求,通过优质的网络服务、定制化的网络保障、丰富的应用权益,为用户提供“头等舱”一般的优质体验。这标志着国内运营商正逐步告别传统的流量经营,迈入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体验经营新时代,用更加个性化、高品质的服务吸引并留住用户。

  万兆启航 从数字园区高质量发展开始

  光宽产业历经三波发展浪潮,如今50G PON标准、Wi-Fi 7、FTTR以及用于骨干网的长距400G、短距800G等技术的快速进步,为万兆光网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伴随智能应用创新进入爆发期,存、算、视、感等多领域需求正驱动接入网络迈向万兆时代。放眼全球,多个国家已将万兆纳入国家战略。

  在国内,为推动数字园区高质量发展,政府层面给予了在政策支持、资金优惠、技术引导等多方面的扶持。工信部明确指出,将在2027年建成约200个高标准数字园区,全国多地积极响应,陆续发布开展“万兆园区”建设的通知,启动万兆试点,旨在促进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并为数字经济提供坚实的基础。

  2024年,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率先发布了万兆试点部署计划,先行先试开展万兆光网技术应用试点工作,聚焦万兆家庭、万兆园区、算力时延圈等建设。同步发布万兆融合套餐,实现商用,深入挖掘家庭、行业用户的场景价值,推进相关技术产业创新。

  AI加速运营商转型 应用走向丰富

  如今,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成为引领新一代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全球领先运营商纷纷加大AI技术的投入与应用力度,通过探索“AI+”战略,力求在网络、应用、运营维护以及能力等多个层面实现全面重构与升级。通过引入AI技术,运营商能够实现网络智能化运维、用户行为分析、精准营销等多个目标,从而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

  中国电信实施云改数转战略,构建智算云池,自研发布星辰大模型,深入教育、医疗、文旅领域挖掘应用场景;中国移动向科技和存量创新升级,布局智算算力,自研发布九天大模型,深耕40款行业大模型,面向金融、能源、交通等行业提供AI解决方案;中国联通通过AI使能网络、技术和服务,建设智算阶梯资源,自研发布元景大模型,与行业客户共创行业大模型,在工业、制造等领域应用,落地标杆案例。

  未来,运营商将进一步落实全栈AI战略,持续做强自身平台底座,打造领先的基础和行业大模型,探索生态伙伴资源,推动AI产商品应用创新,加速“AI+”商业变现,向AI全服务提供商转型。

  开源时代来临 自主可控根生态成为必选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开源技术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关键力量,而自主可控的根生态则成为确保国家信息安全和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构建自主可控的根生态,有助于确保关键技术和核心基础设施的安全可控,降低对外部技术的依赖风险。同时也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技术支撑和持续的创新动力。

  近年来,全球开源项目数量已超过5亿个,其中中国贡献的开源项目数量占比近20%。国家政策文件已明确提出将开源作为引领新时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机制,并从法律、服务、技术等多方面给予支持。为此,工信部加快开源项目和社区建设,推动新一代操作系统、数据库、人工智能等领域优秀开源项目不断涌现,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开源欧拉社区汇聚贡献者2万余人,用户数量超过350万,为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基础计算服务;开放原子开源鸿蒙项目群正式发布了开源鸿蒙操作系统5.0Release版本,超过120款芯片完成适配,超过900款软硬件产品通过兼容性测评。

  低空经济蓄势待发 空联网时代来临

  2024年作为国内低空经济元年,“低空经济”首次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相关政策法规陆续出台,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中央空管委发文,将在合肥、杭州、深圳、苏州、成都、重庆等六大城市开展低空飞行试点,对600米以下空域授权地方政府管理。这一试点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低空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目前,国内三大运营商均积极布局,协同产业链各方力量,培育产业生态,推动产业落地。中国电信提出加快建设云网融合、通智一体、通感一体、天地一体的低空智能网络,以满足低空飞行的“高密度、高频次、全覆盖、大连接、高时效、高安全”的基础设施要求;中国移动则致力于构建融合化低空智联“三张网”,包括广域可靠的低空通信网、智能精准的低空导航网以及性能优异的低空感知网;中国联通则发布了智慧低空应用平台和低空安全监管平台两大低空核心产品,其中低空安全监管平台采用5G-A毫米波通感一体技术,实现对低空飞行器的精准定位,为低空经济稳健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智算竞争加剧 大模型成色面临检验

  在中美科技竞争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领域成为双方竞争焦点。美国当前在AI算法、大模型、算力集群等方面处于领先。同时,美国政府通过限制高端算力芯片出口等方式试图遏制中国AI产业的发展。对此,中国加大算力基础设施投资,推动AI技术的自主创新,增强AI竞争力。大模型作为AI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其成色将面临市场检验。

  国内大模型近年来也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构建大规模数据集和强大的计算平台,不断提升大模型性能和应用精度,讯飞星火、盘古、智谱等大模型在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实力,正在逐步赋能行业智能化,加速行业应用落地,推进智能体加速应用落地。

  未来,国内智算在集群算力中占比将稳步提升,进一步夯实算力基础设施底座,为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提供支撑。大模型将加速进入行业生产系统,在两年内深入50%的行业核心场景,实现智能化管理和优化决策,提升生产服务效率及品质。

  AI成终端竞争焦点 打造芯端云协同新范式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终端成为市场竞争焦点。当前技术层面已经实现主流芯片集成智算引擎支撑GenAI端侧模型,对应云端大模型轻量化,实现端侧高效、私密、低时延。市场加速推动AI技术终端应用,通过集成AI芯片、优化AI算法等方式提升终端设备的智能化水平。同时,芯端云协同成为推动终端创新的新范式,通过云端AI服务平台与终端设备的无缝对接,实现AI能力的灵活部署和高效利用。

  苹果公司、高通、华为均在AI芯片领域同样具有深厚积累,共同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便捷的AI终端产品和服务。同时,云端AI服务平台的普及和优化为终端设备提供了更丰富的功能应用。例如讯飞、百度等企业均推出了基于大模型的AI创作平台,为用户提供文本生成、图像识别等一站式AI服务。

  终端AI应始终以体验为中心。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拓展,智能终端产品将更加注重芯端云协同的发展模式,AI大模型+AI终端带来全新的人机交互,打造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的用户体验。

  具身智能机器人蹒跚学步 走进更多应用场景

  作为AI技术的重要应用方向之一,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技术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场景。当前,具身智能机器人已经具备感知、认知和决策能力并与物理环境进行交互。据推测,未来人形机器人的需求量可能突破100亿台。

  在工信部与北京市的共同指导下,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于10月正式升级为“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11月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成立,并与乐聚机器人、大族机器人、拓斯达等16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旨在以产业示范应用场景为牵引,开展技术攻关和联合创新……这些都凸显了行业对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的看好。

  不过,具身智能机器人目前整体还处于产业化不充分的状态,在感知与认知、学习与泛化等诸多方面都面临挑战,比如真实数据获取成本高、缺乏统一操作系统等。不过随着更多尝试的出现,它已迈出关键的第一步,有着巨大发展潜力。随着技术的持续突破与完善,具身智能机器人有望开启人形机器人新时代,走进更多应用场景,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多改变。

  汽车加速迈向智能化时代 亟待更强大数字底座

  随着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行业正加速迈向智能化时代。据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全球自动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数万亿美元。智能汽车的跨越式发展需要更强大的数字底座来支撑。

  在自动驾驶领域,智能驾驶技术路线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以特斯拉FSD为代表的纯视觉方案,依托摄像头采集数据,通过算法处理,模拟人的感知决策。另一个是多传感器融合方案,综合运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等多种传感设备获取环境数据,还可结合高精度地图,通过算法决策辅助驾驶。其中AI算力为自动驾驶技术提供了强大支撑,不仅能够对车辆传感器、道路基础设施和云端的海量数据进行快速处理,还能进行驾驶环境的虚拟仿真和测试验证。

  在智能汽车领域,车联网技术的发展离不开高效的联接与通信技术。5G商用化部署为车联网提供了高速、低延迟的通信网络,使得车辆与车辆、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信息交互更加顺畅。同时,V2X技术的应用也进一步增强了车联网的互联互通能力,为自动驾驶和智能交通提供了有力支持。

  从绿色电力到绿色算力 算力电力走向协同布局

  伴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大模型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大规模集群算力开始建设,随之而来的是能耗的激增,预计2025年全球算力中心电耗占比3%,国内数据中心电耗连年增速达12%。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双碳”目标已成为全球共识,绿色ICT正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国内,《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行动计划》中明确到2025年底,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电占比超过80%;《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要求新建数据中心PUE不超过1.3;《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也强调了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的重要性。

  截至2024年6月,我国绿色电力交易量达到187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27%。伴随“西电东输”“东数西算”等工程的推进,实现丰富的绿色电力资源覆盖,绿电将成为数据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的主要能源供应。根据规划,国内新建算力中心布局集中在能源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地区,如贵州、内蒙古、甘肃等地,均成为绿色算力中心的重要布局区域。

【责任编辑: 王熙雁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