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湖南长沙广电:打通“内容+平台”融合发展路径,坚定不移走媒体深度融合之路

导语:截至今年8月,平台版权素材存量超10万条,节目素材4万小时,签约创作者1000余名,版权存证突破10万条。

  「广电独家」对话长沙市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曾雄,请他分享长沙广电近年来在媒体融合方面的经验与心得。

  长沙广电媒体融合起步早、行动快,融合发展的基础夯得比较实,在多个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融合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从2019年国家广电总局首次启动全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先导单位、典型案例、成长项目的征集评选以来,长沙广电每年都有项目入选——

  2019年,长沙广电旗下中广天择MCN获评典型案例;2020年,长沙广电融媒体生态体系建设项目获评成长项目;2021年,“融媒体+城市服务”融合平台项目获评典型案例,人工智能手语电视播报系统项目获评成长项目;2022年,长沙市广播电视台(集团)获评先导单位、中广天择“中国V链”全域数字资产保护及交易平台获评成长项目。

  近日,「广电独家」对话长沙市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曾雄。

长沙市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曾雄

  在他看来,近年来长沙广电做算法、造模型,立主体、建平台,提前布局,持续推动,抓住了数字技术变革和媒体转型的先机,接下来主要的发展思路是坚定“文化+科技”战略方向,打通“内容+平台”融合路径,坚定不移走媒体深度融合之路。

主要经验

  「广电独家」:长沙广电的融合发展取得了上述成绩,你们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曾雄:长沙广电的媒体融合在实践中探索,在风浪中前行,走过一些弯路,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这几条,是我们感觉受益良多,并始终在坚守的。

  一是坚守主业,服务人民。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本质,就是要重建主流媒体与受众的紧密连接。首先要强化用户思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大数据和算法真正为人民群众服务,在互联网领域重建媒体公信力。要抓好新闻宣传主业,发挥内容生产优势,绝不能自废武功。

  二是拥抱技术,打造平台。

  媒体融合是信息技术变革的结果,媒介形态的融合、传播形式的创新都是因为信息传播的底层技术逻辑发生了根本变革。我们的媒体深度融合必须保持开放心态:

  一方面要“融进去”,主动拥抱新技术,拥抱大数据,与智慧城市的各种资源、数字经济的各类场景融合打通。

  一方面要“走出去”,加快进行“文化+科技”“内容+平台”的产业融合与平台建设,在基于自身“城市服务+融媒体”融合平台建设中的深入探索实践,构建出符合新型主流媒体的融合传播模式,打造出模块化可复制的融媒体平台技术产品之后,未来与全国的城市媒体、区县融媒体平台实现技术共享和产品输出。

  三是抓住机遇,用好政策。

  媒体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从中央到省、市各级对媒体融合发展都高度重视,出台一系列产业规划和指导政策。尤其是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我们要把这些支持政策用足用好。我们要以更大的格局和更宽广的胸怀加快融合发展,与数字经济、媒体融合、强省会等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对接,围绕党委政府中心任务开展各项工作。

  「广电独家」:推动媒体融合工作的这些年,你们的发力重点是什么?

  曾雄:其一,坚定“文化+科技”战略方向。

  长沙广电率先抓住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也感受到了技术红利带来的发展速度。实践证明,长沙广电以大数据驱动媒体深度融合,推动媒体与大数据、城市服务和社会民生的融合,方向是正确的,路径是清晰的,根基是扎实的。

  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发挥数据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不断沉淀积累核心技术能力;要和业内顶尖技术团队进行深度合作,打造一支涵盖融媒内容生产和管理、大数据挖掘分析、算法智能推送等数字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队伍;要强化应用推广,拓展应用场景,优化用户体验。

  其二,打通“内容+平台”融合路径。

  如果说“文化+科技”是数字经济背景下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方向,那么,“内容+平台”就是我们实现深度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
长沙广电目前能够称为平台的有两个:一个是“我的长沙”,一个是“中国V链”。

  “我的长沙”基于城市大数据底座,通过整合政务服务资源、公共服务资源和融媒体内容资源,实现了“三端合一”,为城市智慧治理和新闻融合传播赋能,它是一个区域平台。

  “中国V链”基于区块链底座,通过整合马栏山园区几千家视频文创企业以及全国2万多家广电媒体和制作机构等PGC优质内容资源,搭建了一个数字版权交易平台,既toB又toC,它是一个行业平台。通过这些平台的建设,长沙广电推动旗下中广天择由内容制作公司向“内容 + 平台”型公司转型升级。

  在互联网时代,拥有了平台就可以依托平台打通产业链的上下游,构筑起完整的生态链条,实现内容传播影响的放大、流量变现能力的放大和版权价值收益的放大。比如“数智融媒云”可以将“我的长沙”融合平台验证成功的算法模型、传播模型、商务模型等,向全国各地融媒体中心推广复制,搭建数字化时代的“千台一网”。

三大成果

  「广电独家」:近几年,长沙广电的融合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曾雄:一是突出移动优先,全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能力持续提升。

  长沙广电于2020年3月创办了融媒体新闻专栏《总编辑调查》,精准开展舆论引导,通过跨媒体协同和多平台聚合传播扩大全网影响力,实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栏目先后策划推出多个系列深度报道,被“学习强国”全国平台首页专题推荐,总阅读量累计2.5亿次。

  长沙广电旗下中广天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发力全媒体视频内容生产和运营,创作了一大批内容精品。

  《守护解放西》在B站一上线就受到了年轻观众的热捧,2022年3月推出的第三季,单季播放量达到2.1亿次,全系列总播放量突破5亿次,网友评分9.8,刷新了B站纪录片频道节目评分的历史新高。

  2022年7月13日首播的《亲爱的敌人》,第一期开播微博话题阅读量就超过6亿,冲上全国热搜榜。

  此外,长沙广电各媒体在全媒体融合传播方面越来越得心应手。比如“我的长沙”App第一时间发布疫情防控权威信息,经平台弹窗推送,阅读量短时间内突破120万人次。政法频道视频号全网首发《赵立坚向全球推介长沙》短视频,话题阅读量1200万,位居同城热搜榜第一。

  二是建设融合平台,“我的长沙”城市服务+融媒体平台加速突破。

  经过多年融合发展探索,长沙广电提出:以城市大数据驱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依托新型智慧城市的数据底座,依托城市功能,依托媒体与本地社会民生的紧密连接,集中建设运营“我的长沙”城市服务+融媒体平台,实现从单向的、线性的大众传播模式向互动式、场景式的精准传播模式转型,实现从“城市媒体”向“城市平台”的转变,持续探索实践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长沙模式”,推动媒体融合由传播命题向治理命题的再升级。

  由此,长沙广电重点做了这么几件事:

  第一,打造基于大数据底座的融合平台。

  深度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将“我的长沙”打造成为长沙市官方唯一的政务服务移动端、城市服务聚集端和新闻资讯触达端。“我的长沙”App2019年11月正式上线运营以来,注册用户数连续3年实现倍增,目前App注册用户数达到968万,小程序用户700多万,一个自主可控的基于城市大数据的城市智慧治理媒体平台已经基本成型。

  第二,建设数据智能应用体系。

  长沙广电按照“原始数据不出库”“数据可用不可见”原则,将数据中台与城市超级大脑实现用户数据打通,构建内容标签和用户标签体系,建设融媒内容管理系统,研发独有算法模型,让大数据更好服务平台用户,实现城市服务的个性化推荐以及融媒体内容的千人千面、精准推送。

  第三,构建智能传播模型。

  “我的长沙”将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自身的主流资讯传播和媒体服务场景紧密结合,实现自身传播效能和媒体功能的最优化。

  首先是主流资讯个性化推送,将内容标签与人群标签进行智能匹配,实现精准推送,大幅提升本地主流新闻资讯的传播效率,同时实现了城市服务与融媒内容关联推荐。比如在“我的长沙”App公积金和社保查询、户政办理等服务页面增设办事攻略、服务问答以及与服务事项相关联的新闻资讯,形成“服务带资讯、资讯带服务”的良性循环。

  此外,融媒体产品深度嵌入社会民生场景。“我的长沙”App研发推出“我要找记者”“我要找工作”“公益长沙”等融媒体产品,打造让党委政府放心、让市民群众满意的解决问题的平台。

  三是发力重点项目,打通“文化+科技”“内容+平台”融合发展路径。

  “中国V链”是长沙广电旗下的另一重点融合项目。它基于马栏山园区的区块链技术底座,发挥中广天择全国“千台一网”联供网的行业优势,聚合全国视频生产者的海量内容资源和制作能力,以长短视频为主,包括但不限于音视频、图文、动漫、文学、工艺/艺术作品和软件等所有数字化资产的版权维护和市场运营。

  它打通了视频内容的生产制作、上传审核、确权评估、版权交易等环节,服务对象既包括个人创作者,也包括内容生产机构、播出机构,可以实现整频内容产业的生产端与消费端高效连接,为数字版权保护和版权交易赋能。

  此外,我国有2700万听障人士,长沙新闻频道《长沙新闻》在2020年6月22日率先启用人工智能手语电视播报系统,并探索实践了一整套适用于电视新闻直播应用的人工智能操作“模板”,打造了“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模式。

成长中的困难

  「广电独家」:由“城市媒体”向“城市平台”转变,长沙广电面临的主要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是如何克服的?

  曾雄:主要有三大困难。

  一是观念转变之难。

  世上最难的事就是转变观念。用户思维、平台思维、大数据意识的培育和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甚至是很痛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平台建设、内容生产、项目运营的很多环节都会受到固有观念的掣肘。

  二是人才储备不足。

  融合平台的核心是用户、数据和算法,需要全新的技术、思路和玩法,而传统媒体在相关领域的人才储备长期不足甚至空白,人才的引进和培育需要时间。

  三是资金持续投入压力较大。

  长沙广电2021年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技术研发和项目培育,但现阶段平台自我造血机能培育还需要一个过程,盈利创收的潜力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还处于“蓄势待发”阶段。

  眼前的困难更加证明了转型的必要性,也让我们媒体融合、转型发展的决心更加坚定。随着“城市媒体”向“城市平台”转型的深入推进,广大员工的“网感”不断增强,我们的体制机制也在积极向互联网转型、向市场转型、向新技术新产业转型,人才问题、机制问题、政策问题也正在向积极的方向转化。

  我们相信这些困难都属于成长中的困难,随着融合转型的推进都将迎刃而解。

新举措及实效

  「广电独家」:2022年,你们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方面有何新的举措?

  曾雄:一是与大数据深度融合。

  通过与智能推荐算法领域的顶尖技术团队合作,研发融合平台独有的算法模型,目前“我的长沙”用户数据标签体系共有3级标签6858个,标签数据总量1.3亿条,初步实现了城市服务、融媒体新闻资讯的精准推送,并已申请软件著作权14款、申报技术应用专利2项。

  二是与城市服务深度融合。

  持续汇集高频刚需的城市服务,比如与教育局联合上线的入学报名,与公安局联合上线的居住证办理、人才落户等,与住建局联合搭建的“住在长沙”专区,以及疫情防控的“来/返长申报”等都取得良好效果。

  三是与社会民生深度融合。

  积极探索媒体融合发展新路径,新闻资讯、直播、短视频等融媒体内容日更新量超1000条,单条最高阅读量突破120万。2022年以来,融媒体阅读量达3000多万次。

  比如近期升级推出的“隐患随手拍”,让市民用户通过平台对重大风险、事故隐患和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举报,打通城市服务与主流新闻监督功能,全媒体传播效果显著。比如某小区业主反映电动车进楼存放的消防安全隐患,平台转派属地及相关部门及时处置解决,得到居民广泛认可。上线一周,办理隐患举报近400件,市民参与互动点击上万次。

  移动电视也在积极向互联网和智能化转型,2022年推出的移动“公交智慧屏”2.0版系统已覆盖屏幕3500多块,分线路、分区域精准投放和播出,实现了“千屏千面”,覆盖了长沙市中心城区140条公交线、3028台公交车以及地铁一至六号线和磁浮快线,屏幕终端达到18031块,日均影响人群超过400万人次,真正做到了“万屏联播”。

建立“新闻+政务服务商务”运营模式

  「广电独家」:长沙广电“融媒体+城市服务”融合平台的发展状况如何?下一步的发展规划是什么?

  曾雄:“我的长沙”App于2019年11月上线以来,全面建立“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新型主流媒体运营模式。

  一是融媒体内容不断优化。

  2021年以来,“我的长沙”App先后启动实施多轮大的改版,打通了“融媒体+城市服务”功能,研发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融媒体内容管理平台,自主搭建了用户数据标签系统。“我要找记者”“我要找工作”等一批高质量融媒体产品让新型城市平台融入社会治理体系之中,增强了市民用户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是城市服务功能显著提升。

  目前平台已经接入政务服务、公共社会服务2003项,累计服务市民用户超过4亿人次,构建了覆盖市、区(县)和街道社区的三级城市服务体系,推出了“出生一件事”“入学一件事”“就医一件事”等场景化全流程在线网办服务,“疫苗预约”“来/返长登记”等累计服务市民上百万人,推动“一码通城”应用场景落地。长沙数字人民币红包活动期间,新增注册171万人。

  三是建设运营能力持续增强。

  “我的长沙”App连续3年跳跃式发展,2020年注册用户达到300万,2021年达到580万,2022年10月1日已经突破900万,提前、超额完成年度目标。2021年9月打通了融媒体与城市服务功能之后,平台日活用户数大幅提升,最高日活达144万。

  当前平台还处于技术研发和项目培育阶段,还需要持续性建设投入,但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20年运营收入为700多万元,2021年达到2100多万元,预计2022年将突破4000万元,总体规模呈现倍增的发展态势。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长沙城市超级大脑,持续提升平台在数据汇集、数据挖掘、用户画像和精准推送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全面建立“新闻+政务服务商务”运营模式,将“我的长沙”App打造成为城市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典范和标杆。

  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是融合算法,夯实底座,加强平台建设。

  不断完善用户数据采集和分析,加强用户画像管理、内容标签管理、运营规则管理、推送管理、标签统计等功能开发,优化提升基于用户办事行为的推荐算法模型,同时持续汇集更多高频城市服务。原定2023年基本全量覆盖长沙地区常住人口的计划将提前完成,2022年用户日活在去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

  二是整合资源,壮大主体,主力军挺进主阵地。

  推动长沙广电的内容资源、经营资源、人才团队等优势资源向“我的长沙”主平台汇集,壮大经营主体,并以“我的长沙”平台为引领,实现台(集团)媒体深度融合的整体转型升级。数智融媒公司2021年成立时注册资金2000万元,目前经专业市场评估,公司估值已经达到1.45亿。

  三是加强研发,打造模型,向全国拓展。

  作为一家科技公司,最牛的能力就是把核心资源转化成产品向外输出。为此,我们要沉淀核心技术能力,打造好“我的长沙”独有的算法模型、传播模型和商务模型,加快研发升级“融媒云”内容管理系统、用户数据标签系统、智能微客户端等一系列适用于市县融媒体中心的模块化产品,积极申请软件著作权与发明专利,为产品化全国输出提供知识产权保障,推动构建视频内容共享、跨区域传播联动的新型平台。

将内容生产能力与互联网基因融合

  「广电独家」:2022年,长沙广电在促进内容赛道深入融合领域有何创新探索?

  曾雄:生产优质视听产品是长沙广电的传统优势,将内容生产能力与互联网基因融合,则产生了爆发式的传播效果。

  《守护解放西》系列之所以一上线就成为“爆款”,就是因为我们在时政民生领域深耕多年,对于这方面的题材方向看得清、资源找得到、问题切得准、制作快而精,作品有速度、有角度、有深度、有温度。

  现在中广天择已经成为职业纪录片领域的第一品牌,我们会继续深耕“守护系列”,持续关注警察、法官、检察官、消防员、医生、律师等职业纪录片。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开拓文化纪录片领域,比如《城市中的桃花源》。

  主题宣传方面,2022年我们策划推出了《蹲点调查》《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走进县城看发展》,以及《奔跑的链主》《院士来了》《湘江踏歌》等重点报道,持续掀起了“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宣传热潮。广播剧《一大代表毛泽东》获评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

  《长沙新闻》改版提质后,重大策划报道、区县特稿、“常新平”、深度观察等主流新闻内容产量提升近50%。天择城旅发掘长沙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和丰富的红色资源,推进“江天暮雪”“恰同学少年”等文旅融合项目。这些内容资源和新的视听技术一融合,就大放异彩,展现出巨大的文化魅力和发展潜力。

  由中广天择旗下天择微链公司负责开发运营的“中国V链”,第一期已经建设完成,于2022年6月21日正式上线,第二期投入700多万元进行了2.0版的改版升级,也已经于9月16日正式上线运营。

  它作为以区块链为技术底座的全域数字资产交易和保护平台,既包括长沙广电和中广天择的自制内容,向内整合,也包括非自制内容,向外拓展。

  截至今年8月,平台版权素材存量超10万条,节目素材4万小时,签约创作者1000余名,版权存证突破10万条。

  平台的建成,不光可以让长沙广电的内容产品和资源得以放大,并由内容公司向“内容+平台”公司转型,而且会有力促进整个内容行业的创新、生产和交易。未来,基于新平台的新玩法、新物种将层出不穷,内容生产也将更有想象力。

【责任编辑: 徐亚新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媒体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独家视频、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