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行业媒体前路宽 激发动能与潜能——以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为例

导语:扬长避短、用好资源,是生存、发展、升级的关键所在。行业报切不可一味向综合媒体靠拢,专而精是增强竞争力的根本选择之一。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不求大而全,用品牌建设深耕行业,力求多元提升、立体发展。

  行业报是我国报业一支重要且独特的力量,在服务行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多轮改革,在提升自身内容深度、广度、温度的同时,也不断拓展着市场外延,提升着市场竞争力。绝大多数行业媒体在发展过程中,正积累着丰富行业资源,在多元因素的倒逼下,激发出新的动能与潜能。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是2011年以中国新闻出版报社整体转制为基础成立的,其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原中国新闻出版报)内容质量进一步提升,举办的一系列活动在业界产生广泛影响,为行业媒体发展探索出一条聚焦行业、拓展行业的有益之路。

  思路明确——不求大而全但求小而精

  作为中国报业体系里的一个重要类别,行业报以特定行业读者为受众对象,为特定行业发展服务。扬长避短、用好资源,是生存、发展、升级的关键所在。

  就利而言,行业报传播面“窄”但便于“精”,在不求大而全但求小而精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在面对与行业相关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时,相较于综合性媒体的解读也能更为专业、准确,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毕竟,行业报所积累的政府资源、行业资源是一般综合类媒体所不能比拟的。

  就弊而言,因聚焦特定行业,行业报的受众群体相对有限,不易“出圈”,而过于专业的内容往往将更广泛的受众“拒之门外”,内容机关化的影子也与市场需求保持着一定距离。

  综合利与弊,行业媒体在发展中切不可一味向市场化综合媒体靠拢、力求面面俱到,这无疑是摒弃自身优势而选择照猫画虎,其结果势必会让自己的定位更加模糊。

  就行业媒体而言,在生存环境严峻的情况下,专而精的发展之路是增强竞争力的根本选择之一。从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自身发展来看,立足行业、关注行业,满足大众垂直需求的细分精品,是行业特、深、精的体现,也是行业媒体的价值所在。

  内容为要。“内容为王”永远不会过时,但需适时转变观念。以新媒体发展为例,为何行业媒体融合成果往往被人诟病流于表面?或许是源于新媒体内容多是“搬运”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以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新媒体矩阵中“广电视界”公众号为例,其开设半年便实现经营收入,正是由于摒弃了照搬报纸内容的“传统”,不断加大原创力度,在抢占广电领域新媒体传播话语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以“小”见“大”。随着新媒体冲击的不断加剧,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受到严重影响,为此,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聚焦行业的同时以社会“小”需求为导向,拓展服务能力和影响力,不断助力“大”政策落地。以推动全民阅读为例,第三届“大众喜爱的50个阅读微信公众号”推荐活动在为期两周的投票中,参与人数达到44.5万人次,活动页面点击量达438万次,较第二届的128万大幅增加,活动影响力不断提升,也助推着全民阅读走入寻常百姓。

  思维转变——用品牌建设深耕行业

  内容是媒体发展的根本,品牌是媒体前行的保障。品牌可以带来收入,也可以推广自身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是比任何有形财富都更为宝贵的资产。在行业媒体发展中,切莫只注重内容建设而忽略了品牌建设。就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而言,从成立之初便实行市场化运作,为实现资源整合最大化创造了条件。

  比如,截至2019年,全民阅读“红沙发”系列访谈活动已在全国书博会、北京图书订货会以及武汉、杭州等地连续举办22期128场;“书香中国万里行”已走过近20个城市,成为全民阅读活动的国家级品牌;“微笑彩虹·书香温暖童年”公益活动正“用阅读的阳光温暖每一颗童心”,以阅读带动公益,以公益促进阅读,用公益行动和阅读,为特殊儿童群体带去阳光、带去希望,也带动更多人参与到公益中来,促进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

  2016年年底,“书香中国万里行”和“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均被写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书香中国万里行”被写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开展2015 年“百社千校”阅读活动的通知》,号召各出版社“结合‘书香中国万里行’活动,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媒介,加强对阅读活动中典型事迹和先进经验的宣传报道,提高社会影响力。”

  上述系列活动都是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依托行业拓展业务的结果,借助系列活动,从宣传阅读发展到引导阅读,发挥了行业优势,帮助大众解决了“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一方面,根据地域阅读特点,组织媒体深入采访,在总结先进经验、宣传优秀典型的基础上,帮助当地组织多种阅读推广活动,提升阅读推广水平;另一方面,抓住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的热点进行梳理总结,形成独有的品牌。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以及当地媒体对系列活动进行报道,大大提升了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的社会知名度和系列活动品牌美誉度。

  品牌是价值的浓缩、市场认可的体现。品牌可以让我们区别于竞争对手、积淀竞争优势,并获得受众忠诚度、聚集更多社会资源与力量。

  当然,品牌的收获也得益于精准定位、深耕市场的结果,是与国家政策契合、与自身优势契合、与市场需求契合的结果。只要坚定了符合市场需求的目标,离成功也便更近了一步。

  思考未来——多元提升方能立体发展

  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尽管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的专业内容形式多样、品牌活动日益丰富,但客观而言,仍有诸多提升空间,这也反映出大多行业媒体面临的共性问题。

  内容建设方面,与行业相关的市场思维尚不够开放,往往能够立足行业看行业,但缺少跳出行业看行业的视角,这让行业媒体发展的布局存在一定局限性,也让报道内容拘于一隅。

  媒体融合方面,虽然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社不断丰富内容形式,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一些现实问题仍摆在面前。在新媒体建设中,行业媒体面临着专业人才不足、市场嗅觉迟缓、反应速度滞后、缺少产品思维等问题,短视频、H5等制作能力尚停留在较初级阶段。因此,只有内容生产环节真正有了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的产品输出,行业媒体的融合才能真正发挥整合媒体资源、完善公共服务等功能。

  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全面融合,既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占领舆论主阵地的需要,也是传统行业媒体重新夺回传媒市场的需要,这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因此,解决传统行业媒体对优秀人才吸引力下降的问题应尽早提上日程。新媒体的快速扩张吸引着大量行业媒体人的加入,直接影响着传统行业媒体的人力资源配置,而固化的体制内用人机制造成行业媒体内容生产者的创意活力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

  就当前大多行业媒体的收入而言,难以与市场化传媒机构相提并论,因此,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为关键。借鉴综合类媒体实践经验,工作室模式的推行或可成为行业媒体留住人才的有益尝试。

  市场经验证明,尊重人才,就要给人才更多价值的体现,工作室模式可以放大业内影响力,让人才收获应有回报,也能让人才的创新才能更好施展。在鼓励创新的环境下,人才可以更好地自主完成更具创意的策划与执行,从而使产品更多更好地被市场接受。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还在于,在本单位多年共事累积下的情感、默契等优势。因此,这样的工作室制能使人才在多方面得到尊重与保障,换来的,也是人才对于平台的忠诚度与稳定性。

【责任编辑: 张丽欢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