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专访高韵斐:纪录片生产机制大革新,上海广电这一举动意味着什么?

导语:在体制机制上为优质纪录片的创作、生产、播出形成系统保障,从而促进纪录片行业的良性发展和国内纪录片“高原”的形成,这一点尤为直接而关键。

  在广电行业加快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上海广电无疑又一次走在了最前列。

  2019年4月15日,“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纪录片中心”揭牌仪式在上视大厦举行,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聂辰席出席仪式并为中心揭牌。

  这标志着上海广电将正式致力打造融创结合、集全国性和全球性于一体的内容生产和运营平台,上海电视纪录片即将迈进全新的发展阶段。

  然而,“传统广播电视改革是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思维理念、发展方式、体制机制等各方面都面临挑战。”

  诚如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高韵斐所言,从上海广播电视台战略改革层面成立纪录片中心定然不会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前瞻性眼光与全局谋划后的顺势而为。

  一次纪录片生产机制大革新

  “纪录片的导向作用最接近于新闻,除去新闻,纪录片作为一种最能够反映现实生活、具备导向作用和教化作用的节目样式,在未来依旧是我们电视台的核心能力。”

  高韵斐认为,纪录片本身就是观照现实的产物,天生具有去伪存真的基因。另一方面,纪录片也承载着独特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传播价值,理应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以更好地承担起为时代画像、立传、明德的使命。

  新成立的纪录片中心整合上海纪实频道、融媒体中心、东方卫视中心、第一财经和版权资产中心等SMG纪录片精锐力量,旨在打造“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面向全国”的纪录片内容生产高地,进一步提升海派纪录片在海内外纪录片领域的影响力。

  毋庸讳言,上海广电这一次的改革是存量改革,是对现有资源再整合、再布局的优化调整,并在此基础上诉求增量,即发挥纪录片宣传主导作用,常态化、深度化展现时代发展和人民生活,构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心圆,打造主流媒体新形态新业态。

  “今年我们启动成立纪录片中心,目的就是动员、引导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人投身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创作更多彰显时代精神、人民喜闻乐见、为社会培根铸魂的纪录片精品。”高韵斐说。

  高韵斐具体介绍:此次成立纪录片中心,一是要增强服务大局的能力,主题主线宣传更加鲜明突出,形成重大题材的宣传强势,让主旋律更加高昂、正能量更加强劲;二是要努力做优质精神食粮的提供者,着力提升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努力做到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三是助推事业规模不断壮大,坚持从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审视行业发展,更好地释放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不断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广播电视事业“大合唱”;四是培养一批未来合格的接班人,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的专业人才队伍。

  如此一来,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而言,此次改革同样意义深远,影响力不可低估。其中,在体制机制上为优质纪录片的创作、生产、播出形成系统保障,从而促进纪录片行业的良性发展和国内纪录片“高原”的形成,这一点尤为直接而关键。

  事实上,成立纪录片中心不仅是上海广播电视台促进纪录片发展进入全新阶段的重要举措,更是其2019年整体体制机制改革的一部分,是上海广电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强国论述的浓厚氛围中,在国家广电总局关于“精办频道频率”“传统电视内容供给侧改革”精神指引下迈出改革再出发的重要一步。

  始终保持敏锐的媒体嗅觉

  近些年,国内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纪录片作品。这其中SMG制作播出的一系列作品尤为使人印象深刻,比如,《东京审判》《犹太人在上海》《人间世》《巡逻现场实录2018》《浦东传奇》《上海制造》等。

  实际上,纪录片创作在上海电视发展史上有着优良的传统,也历来是上海电视的传统强项。

  从上海电视台国际部老一辈的纪录片工作者制作的《毛毛告状》《德兴坊》《十字街头》等一大批经典老片,到《激荡·1978-2008》《来自延安的报告》《理想照耀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中国面临的挑战》《大上海》等一大批展现红色国脉、聚焦中国故事、弘扬上海城市精神的作品,上海广电的纪录片都在中国电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经意间,从中国诞生的第一个纪录片专栏节目《纪录片编辑室》至今,上海电视纪录片发展已有近30年。在高韵斐看来,这是一段上海电视人、上海电视纪录片人、纪录片观众以不同年龄、不同角色共同参与的一段历史,每个人都受到这段历史的深刻影响,每个人都从中体味了珍贵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另一方面,高韵斐也表示,“当我们致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同时,也应向那些忠实记录时代的人们致敬。”

  20多年来,刘景锜、章琨华、宋继昌、王文黎、江宁、应启明、王韧等众多优秀的上海纪录片人一次次开创先河、一年年积淀传统、一步步打造强项,创作了一大批纪录片传世佳作,在中国电视史上镌刻下上海城市的精神,绘就出鲜明海派风格,为纪录片在新时代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对上海广播电视台而言,当我们回望并继续书写这段历史的时候,纪录的价值会愈发凸显,会因为连接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显得弥足珍贵。”高韵斐感慨道。

  时刻保持敏锐的媒体嗅觉,深刻认识并充分把握纪录片的价值属性,上海广播电视台历来都把纪录片生产和运营放到坚守阵地的高度来认知,纪录片也已成为了上海电视的一张名片。

  如今在新时代背景下,成立生产革新、推动行业发展的纪录片中心也同样是上海广电秉持初心,最大化地发挥媒体主观能动性,以专业能力肩负历史使命的体现。

  “通过以‘记录新时代’纪录片创作传播工程为抓手,加大改革力度,响应实施繁荣国产纪录片创作的‘五年规划’。在打造精品力作、扩大播出覆盖、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合作交流等方面作出新的贡献。”高韵斐总结道。

  立足优势,用好内容叫响海派纪录片品牌

  关于纪录片中心成立后的运作,高韵斐表示,将立足3至5年中长期规划进行整体的内容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既抓日常,日积月累、久久为功;又抓主题创作,以重点带整体。”

  换言之,纪录片中心将在继承海派纪录片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结合重大时间节点,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集中力量打造优质纪录片,在重大主题创作上拿出扛鼎之作,出新出彩出亮点。

  谈及此,高韵斐特别提及了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同志今年3月调研上海广播电视台时所做的要求:立足自身优势,坚持一体化发展,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我认为这些要求同样适用于纪录片中心。”高韵斐意味深长地说。

  作品是所有内容表达和价值深意的直接载体,因此,在具体的创作上,高韵斐介绍,纪录片中心将坚持“好故事+原创”两条基本理念。

  何为好故事?高韵斐表示,去年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国家广电总局范卫平副局长在开幕演讲中分享了3个纪录片讲述的普通故事,描绘出讲好“中国故事”的3个维度,即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

  “这也是真实、立体、全面地观察中国的3个切入点,为纪录片行业的内容布局和选题策划提供了指引。”高韵斐说,纪录片中心将牢牢把握守正创新的方位坐标,加大项目性投入,“深度纪录会更多、大型纪录会更多、长线纪录会更多、创新纪录会更多。”

  同时,纪录片中心将坚定不移地支持原创,倡导“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创作方向,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创作的核心要素,推进宣传常态化、主题多样化、创作精品化,让好节目进入好时段、好平台。

  比如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上海解放70周年之际,由纪录片中心承担制作的《大上海》《上海解放一年间》《长江之恋》《开国大典的历史瞬间》《代号221—“两弹”在这里诞生》《流动的中国》等重大项目都将在东方卫视播出。

  此外,高韵斐还总结了对纪录片中心的期待:在重大题材领域,中心要深度贯彻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系列讲话和文件精神,围绕上海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推出一批有内涵、有影响力的作品;按照“上海文创50条”要求,观照上海城市精神,打造有IP价值的精品力作;在市场化题材领域利用SMG品牌优势、制作优势、平台优势,形成竞合发展、共创共赢,拓宽纪录片中心的产业边界;在外宣领域用国际视角讲好中国故事。

  通过恰当且充分的资源优化、整合,变数量优势为质量优势,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和检验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可以认为,上海广电用好内容叫响海派纪录片品牌、以行动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纪录片媒体的决心,坚定而有力。

【责任编辑: 胥雪琪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