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李京盛:严冬过后是春天,影视创作应守住4条底线!

导语:如何正确看待现实主义创作?如何应对当前影视产业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为此,记者专访了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

  如果说2017年是现实题材回归的一年,那么2018年就是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播出和收视成为年度热点的一年。

图为:李京盛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

  2018年、2019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电视剧诞生60周年与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电视剧领域涌现出一大批记录时代、反映时代的现实题材剧作。从重大题材到市井民生,现实题材电视剧在成为影视剧创作主流的同时,也遭遇了有关“伪现实主义”的质疑以及市场环境下的“严冬”论调。

  如何正确看待现实主义创作?如何应对当前影视产业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为此,记者专访了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

  记者:回顾刚刚过去的2018年,中国电视剧给您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

  李京盛:如果说2017年是现实题材回归的一年,那么2018年就是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播出和收视成为年度热点的一年。

  相比2017年,2018年国内现实题材电视剧有了更广阔的题材视野、更新鲜的内容表达、更深入的思考以及更多样化的创作手法。

  具体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在题材视野上,百姓的平凡生活、国家的发展变化、年轻人的理想追求与情感生活都有描写与表现。2018年涌现出一批题材视野更加广阔、内容表达更加新鲜的现实题材电视剧。

  在作品质量上,相比之前有了显著提升,手法也更加多样化。

  2018年,整个市场和行业对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投入了更大的热情,注入了更深的思考,这一点尤为可喜。

  我们不仅要把现实题材作为电视剧创作的主流,形成数量上的优势,更应该让它成为电视剧质量和制作上的一种最高标准。

  在对现实题材的反复书写过程中,对其注入更深的思考,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反映生活,表达对时代的注视。这个注视,不是用目光注视,而是用文艺作品诠释时代的发展变化,百姓生活的焦虑与痛点,甚至是前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曲折。在这些方面深入思考,是2018年现实创作一个值得肯定的特点。

  记者:近年来,现实主义创作逐渐成为影视创作主流,但也有不少关于“伪现实主义”的质疑和争议。您怎么看待当下的现实主义创作?

  李京盛:首先,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并不是一回事,把二者混为一谈更多的是一种表达上的偷懒。精确区分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标志着业界对现实题材创作注入了更多的思考。

  现实题材,是作品的内容特征,即描写当下生活。现实主义,是一种创作方法,即看待生活、反映生活的立场态度,它与文艺创作者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息息相关的。

  事实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更强调的是在表现当下生活的同时反映生活本质,反映当下时代的本质特征,而不是浮泛地写一些生活表象。

  至于“伪现实主义”,在理论层面是没有这个概念的,这也是一些观众或者文艺评论家的一种“偷懒”行为,或者说通俗表达。

  “伪现实主义”是指部分作品描写的是当下生活,在题材上可以认定为现实题材,但是观众却发现作品中描写的生活不存在,很脱节,很夸张,很虚假。说它反映现实,但对照现实却又不是现实,于是作出了真与假的评判,出现了“伪现实主义”的说法。

  “伪现实主义”的产生,在于描写现实生活时创作者没有用功、没有用力、没有用情,或者说没有真正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去捕捉生活,去准确表达生活,同时透过现象表现生活的本质。

  具体来说,是两方面的问题:创作者功力不足,自身生活经验和人生体验不足,造成文艺创造中表达情感肤浅、虚假、不真实,甚至过于小众;创作者态度不认真,不肯在深入生活的环节上下气力,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凭空想象,用想象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

  事实上,现实题材创作存在的问题不仅有肤浅、虚假,还有庸俗、偏离和陈旧。泛泛来说,这些问题都可以纳入“伪现实主义”的大众评论话语体系。关于“伪现实主义”的讨论意味着现实题材创作虽有了更大的社会关注度和认知度,但提升质量的任务依旧艰巨。观众对现实题材的热情和期待,如果被这些“伪现实主义”作品挫伤的话,会拿手中的遥控器作出选择。

  严格意义上讲,有关“现实主义题材”的说法也是不科学、不准确的。主义是一种主张、立场和态度,而题材本身是内容,不存在主义的指向限制。“现实主义题材”概念的嫁接随意性太大。弄清概念是表达观点的前提,在这个基础上才能选准论点、论据,进行有逻辑的评判。

  在这一点上,业界还是有些草率、马虎和随意的,创造出一些不准确、不严密的文艺批评术语,一经传播就变成了约定俗成的错误。因此,业界还是应该提倡更加严谨、细致、准确的科学精神,媒体在表达上也要“较一点真”。

  记者:有人用“严冬”来表达当前影视产业遇到的困难,您怎么看?

  李京盛:“严冬”的说法,并不是严密的数据论断,它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市场情绪。

  现阶段来看,影视产业遇到一些问题,但并没有进入所谓的“严冬”。一个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在经历过快速发展后,会存在一个调整期。这个调整期实际上是为下一步发展积蓄力量。从这个角度看,“严冬”的表述是有欠缺的,它少了后面很重要的一部分,即严冬过后是春天。

  在迎接春天的过程中,关键是把握住影视行业最核心、最根本的东西——内容。对电视剧而言,内容就是剧本,是编剧,是产业核心的东西。

  影视产业下一步繁荣不繁荣,如何繁荣,向哪个方向繁荣,创作这一块都是最重要的。具体说,就是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有多广阔,文化内涵有多丰富,价值体现的高度有多高,作品的引导力、传播力有多强。无论是逆境“严冬”还是繁荣的春天,都需要创作者调动积极性,拿出优秀的作品,这才是行业繁荣发展的前提。

  记者:现阶段,影视创作如何守正和创新?

  李京盛:守正和创新对影视创作来说,既有理论探讨的内涵,又具有实际操作的意义。把这个问题研究透,既能理清当前影视创作中必须坚持的一些基本规律,又能化解影视创作中面临的难题和困惑。

  守正是基础,创新是关键,但守正不是墨守成规,创新也不是标新立异——偏离守正的创新,必然会误入歧途;放弃创新的守正,也必然会陷入僵化。

  我认为影视创作要守住四条底线:

  第一是要守住作品的文化底线。影视创作是文艺创作,影视产品是文化产品,影视属性是文化属性,影视生产是文化生产。守住了文化,就抓住了这个行业的灵魂和根本。

  第二是要守住作品的价值底线。任何一部影视作品,必须具有思想表达和有意义的阐释。价值高度决定作品的文化高度,故事的精彩决定价值的传播力、感染力和作品的艺术魅力。

  第三是要守住作品的审美底线。影视创作必须用审美的方式来表达,以故事的手法来呈现,让思想有深度,让价值有高度,让文化有厚度。

  第四是要守住作品的社会责任底线。一部作品的社会责任,就是创作者对世道和人心的态度,对生活和人性的见解,对美好与丑陋的立场,要表现出创作者的良知、良心,要充盈着创作者的正气和正义,要贯穿着创作过程之中的大慈大爱,要传达出一种人文气质,还要焕发出一股悲悯和救赎的力量。这是作品中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更是创作者、生产者应有的责任。

  记者:您如何看待当下的电视剧与台网关系?

  李京盛:首先,台和网都是播出平台,是传播渠道。我认为,不管是哪一个传播渠道,首先都要求优质内容。近两年,网络发展势头较好,视频网站的传播力、影响力不断扩大。有关“台进网退”或者“网进台退”的说法,我都不认同。这两种描述将台和网置于你死我活、有你没我的对立关系中,是不准确的。

  我们讲媒体融合,台和网要发挥各自优势,而不是把对方逼到一个角落,自己独占称王。客观来看,网络平台的新技术、新传播特点,是传统媒体的一个短板。

  相对来说,一些内容更适合网络平台传播,但这不意味着电视剧和网络剧在内容标准、题材边界、审核尺度上有所区别,我们也可以看到监管层面在网台内容一致、标准一致上作出的努力。

  有从业者提出,为了增强电视台的购剧能力,重新尝试“一剧多星”。我认为,“一剧多星”的时代恐怕已经过去了。当下的产业发展环境和实行“一剧多星”时期远远不同,在这方面政策调整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对传播渠道来说,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记者:近年来,电视剧越来越长,“脱水”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您怎么看?

  李京盛:电视剧越来越长确实是一个客观现象。作为一种市场行为,用行政手段为电视剧“脱水”,执行起来难度较大,还是主要从创作方面入手解决。

  创作者要端正创作态度,对作品质量负责,也对观众负责,不能只关注每集长度所带来的利润收益。观众并不是不满意长篇幅电视剧,而是不满意内容拖沓、情节缓慢、注水严重的长篇幅电视剧,这其中反映的是创作者不严肃的创作态度,也涉及一些商业诉求。“注水”只照顾到了眼前利益,实际上损害的是整个行业,是饮鸩止渴的短视行为。

  记者:请您谈谈对2019电视剧市场发展的判断。

  李京盛:2019年,应该说是业界非常期待的一年。

  第一个期待,是期待有利于电视剧发展的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舆论环境和政策环境;第二个期待,是期待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希望能涌现出一大批呈现好、讲述好70年精彩故事的优质剧目;第三个期待,是希望电视剧观众更理性、更客观、更公允。

  在众声喧哗的时代,更应该用建设者的心态去看待和分析问题。面对问题,不是闭着眼不看问题,也不是作情绪化表达和非理性争吵,而是看到问题,理性分析,客观表达,从建设者的角度找到克服困难的方式方法。这一点,在当下尤为可贵。

【责任编辑: 胥雪琪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